姜萍事件持续发酵:应去标签化解读,以平常心对待

姜萍事件持续发酵:应去标签化解读,以平常心对待

北京时间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决赛名单,801人成功晋级。挺进决赛的选手遍布全球17个国家与地区,主要来自清华、北大、剑桥、麻省理工等知名高校。其中,全球排名第12的中专女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与热议,17岁的姜萍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是该比赛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也是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选手。

全球性的高质量数学竞赛与姜萍的中专生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除了网友们的赞赏声,各种质疑、作弊等猜测也纷至沓来。决赛名单公布至今,新浪微博等平台一直围绕大赛以及姜萍为主体不断提出新的话题,对姜萍身份以及背景的挖掘、姜萍上的中专的原因、对教育体制的质疑,甚至对竞赛的含金量的质疑等等,热议不断。据官方消息,后续的决赛将于本月22日进行,考试形式不同于初赛,试题难度也将远远超出初赛,因此本次事件引发的讨论很有可能将持续到决赛以及最终成绩的公布后。目前微博已形成#中专女生爆冷拿下数学竞赛全球12名# #浙大回应能否破格录取姜萍# #姜萍造假# #姜萍考上了高中但自己选择了中专# #姜萍中考621分却上中专的原因# #姜萍已达到数学系本科生的水平# #姜萍4月份总成绩年级第一# #姜萍答数学题 完整复盘# #达摩院否认要求姜萍再次答题#等话题。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TECHNOLOGY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月13日0时到6月19日14时30分共监测到相关信息506.71万,互动声量达5.05亿。

1、舆情走势分析

微信截图_20240723163841

舆情走势图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该舆情从6月13日上午十时开始发酵,由搜狐千里眼首发,发布微博话题“中专少女爆冷拿下数学竞赛全球12名”,随后,微博平台284家媒体如京报网、澎湃新闻、搜狐新闻等对该话题进行了转载和报道,扩大了影响力,话题阅读量达6.4亿。在6月13日首先引发了部分讨论,在14日迎来了峰值,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后,也引发了公众多方面的讨论,话题涉及姜萍初中成绩、其家庭状况、姜萍数学老师、网友对各高校的期待等等方面,因此,其后的每一天都能够保持着较高的讨论热度,在此期间的信息传播速度达到了723875条/每天。

2、信息来源分析

微信截图_20240723163847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5067129条,视频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100886条(占比41.46%),其次是客户端1576438条(占比31.11%)、微博1098060条(占比21.67%)、互动论坛191151条(占比3.77%)、网站85649条(占比1.69%)、微信14666条(占比0.29%)、数字报279条(占比0.01%)。

3、关键热词

微信截图_20240723163853

关键词云图

从相关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姜萍”“数学”“决赛”“成绩”“阿里巴巴”“自学”等。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TECHNOLOGY

    网民观点    

1、英雄不问出处,是金子总会发光

事件一经报道和扩散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大部分网友在看到事件后,首先产生的是对姜萍的钦佩感。不仅感慨姜萍是天赋型选手,更赞扬她的努力与专注。

微博用户@上海头条正能量:太厉害了!这位中专女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真的是莫欺少年穷啊!她对数学的痴迷和坚持让人佩服,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只要有梦想,有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希望她能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加油!

微博用户@zhtttyzhttty:很厉害,这个真的很厉害,越是熟悉和知道数学难度的,越是知道这个的厉害。而且人家还是自学,这就更是厉害了,这是真有天赋的啊。

2、对当前的教育选拔系统不信任,并且希望名校能够破格录取

部分网友猜测如此厉害的人才却过不了中考关是受到了偏科的影响,认为当下的人才筛选机制有失公允,同时也希望姜萍能在更好的平台得到发展。

微博用户@图宾根木匠:不偏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有博主说中国的大学不要姜萍,就送姜萍去哈佛。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中国的高考制度出了大问题,太侧重于考查学生全面而平庸的能力,无法选拔出偏才。AI时代,偏才可能才是真正的人才,不怕短板有多短,但在乎长板有多长。

微博用户@A乃CDE:中国的教育体系真的很有问题。姜萍阿里巴巴数学全球竞赛第12名,这原本是一件发现天才的好事,然而面对80亿人口的第12名,可谓亿分之一的天才,中国高校竟然无一所大学抢人,只是因为一个中专生,或者只是因为偏科。

3、质疑声四起:质疑大赛的含金量、怀疑成绩的真实性,甚至有人认为本次事件是阿里巴巴布下的局

微博用户@藕可米:首先,指导这个女生的老师是数学硕士,多次参加这个比赛,而且这个比赛是线上开卷考试,他老师完全可以帮助她。另外把求和符号2写成∞/2,我就更质疑这个女生的数学水平!

Ins用户@方舟子:姜萍今年三月份月考数学成绩51/150分,四月份月考数学成绩83/150分。阿里巴巴达摩院推出这个连很容易的中专数学都考不及格的学渣当“数学天才”,是因为她是表演天才吗?另外,她的英语也很差,62/100,难怪以为靠查字典就能啃英文版《偏微分方程》。


    媒体观点    

1、《人民日报》:对姜萍最好的关心就是不打扰

围绕姜萍的关注和讨论中,最多的是励志、感动和祝福,绝大多数人都充满善意。然而这“泼天的流量”之下,原本美好的故事,已经出现一些被“带偏”迹象。热搜榜上姜萍及其家庭不停被“消费”,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个人隐私被反复无端放大。对于那些想浑水摸鱼不惜剑走偏锋的人,奉劝一句:莫越线,越线必受惩。

海量的关注短时间投射到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身上,本身就意味着巨大压力。围观和炒作如果超过正常限度,很可能适得其反。姜萍备受关注的背后,是对勤奋和努力的认可,对专注和热爱的珍视,是全社会对人才的期待。人才成长需要关心,但不应时时处在聚光灯下。呵护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少添些喧嚣,多给些安宁,为成长留出空间。

2、钱江晚报:姜萍的未来不应由他人设计

这些带着家长视角的操心、对一个农村出身孩子朴素的关心,当然是善意的,有情感上的合理性。但是所有关心,都不能偏离了姜萍的个人意志;所有的建议,还得从姜萍想要什么出发。如果只是凭自己的想象,虚构了一个关于当下教育体制“遗珠之憾”的故事,以他人酒杯浇了个人心中的块垒,表达不满,对姜萍是不公平的,对她的成长也无益处,真有可能好心办坏事。

除了呵护姜萍的未来之路,大众还应该关心如何为孩子们创造天才的“土壤”,如何减少教育中控制与压制的元素,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性,在基础教育中悉心发掘孩子们的兴趣,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向职校在内的各个角落流淌,让我们对教育的认识配得上天才的诞生。

3、红星评论:请还即将决赛的姜萍一份清静与专注

围观一个仿佛“天才”般的人物,好奇可以理解,但也要克制有度。她还是未成年,过度曝光可能满足了网友的“偷窥欲”,却也会影响到她的生活与学习,不会让她再那么纯粹与安然。

在互联网待久了,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些网友热衷于“造神”,也热衷于“毁神”。有人就指出,当下人们可能因为数学天分而赞赏她,以后也可能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反感她。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经得起网友用放大镜来审视。一次又一次好事变坏事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网络不仅能助人于无意,也能伤人于无形。当下对于姜萍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各种呈现,似乎是为了烘托或者证明她是一个“天才型”选手。但必须明确,这只是初赛的结果,后面还有决赛。在氛围过热、决赛在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保护她的行动,更要有不打扰她的自觉。

4、新京报:可以质疑姜萍,但阴谋论大可不必

姜萍当然是可以质疑的,学术领域有质疑才正常。别说姜萍了哪怕是成名已久的行业巨擘,也免不了常常被拿来审视。姜萍作为一个暴得大名的年轻人,其故事甚至比小说更有戏剧性,没有质疑倒显得不正常。

质疑当然没问题,但如果上升到阴谋论则大可不必。有些网友的想象力飞驰,把这次参赛说成是个布局已久的计划,师徒二人联手打造一个“逆志”故事,就为了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云云,这可能就有点儿离题过远了。质疑终究还是需要过硬的证据和缜密的逻辑,无论如何,现在比赛并未结束,姜萍依然是参赛选手之一。在这个时候,公众的围观也不妨保持一些克制,不要做过多的恶意揣测和阴谋论。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TECHNOLOGY

姜萍在数学竞赛爆冷之所以能引发网友热议,成为话题人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次事件对于普通人循规蹈矩的生活冲击力太大。一方面,公众或许在姜萍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中因为眼前的困境而困在原地,而此时看见中专生逆袭案例,不免为此鼓与呼,大家所共情的也是有潜力的自己。另一方面,公众对于人才被埋没诸如此类的事件,天然会产生意难平的心理,同时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当下的教育体制,成为大家情感宣泄的出口。

在“中专天才少女”标签的加持之下,一时间传出了各大高校破格录取姜萍的假消息,在各大高校辟谣后,更有网友发表了高校格局太小,不珍惜人才等类似言论。网友想要人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迫切地希望姜萍能在更好的资源下,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一定程度上是当前公众教育的意识与重视的体现,但对于各大高校是否能破格录取,以及姜萍自身是否适合以这种形式进入高校,并不是简单拍脑门做决定的事,还需要多方考量。在各大高校后续的回应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高校同样惜才爱才,规则之下也尽显温情。

以个例质疑现有的教育体制,认为是教育体制的失败,显然有失偏颇。在采访中姜萍表示,关于今后的打算,服装设计是Plan A,数学是Plan B。当地党委书记也在采访中回应了网友的有关疑问,姜萍达到了普通高中的录取,而选择中专的原因除了受到姐姐,以及同学的影响,是对服装专业感兴趣,认为对自己的爱好发展更为有利。姜萍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适合的学校,数学对姜萍来说不是单纯的高校通行证,更是兴趣,数学也让自己站在了大家看到的地方,这恰恰是教育多样化的表现。

流量是把双刃剑。大多数人欢呼声量走高的同时,对姜萍成绩真实性以及对大赛含金量的质疑也成了各方的切入点,不少网友也提出了造神造假的炒作说法。社会学者艾君认为,“习惯性质疑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快速发展下,公众参与和自我参与增强,而过程的透明程度与管理体制等与公众所期待的不相匹配,就会给惯性质疑的滋生提供土壤。部分网友对姜萍的质疑是基于开卷的考试模式,以及题目的难度和其中专生身份而展开的,认为有作弊的嫌疑,甚至有人拿出姜萍之前的数学成绩,认为其之前的成绩并不突出。合理质疑本身是理性思考的体现,流量社会下我们也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推动强势声音的助长。但当前网络上不少人持阴谋论,恶意揣测姜萍和数学老师的关系、将比赛说成是布局已久的计划等,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仅仅凭着个人的主观臆断评判事件,不仅在后期需要大量资源进行辟谣,更是对当事人名誉权的侵犯。

本次舆情事件衍生出了大量新的舆情事件,原本简单的事件在讨论之下变得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用平常心来看待,或许更能理解和尊重姜萍,尊重她的爱好与对未来的选择。正如王闰秋老师所说的那样,少给姜萍贴“天才少女”的标签,享受比赛本身,即使在决赛中没有取得大家想要的成绩,也希望不要过多苛责她。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产品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zxl@boryou.com      zcb@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45-17:45,节假日休息

QR coce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